作为剑客的李白,那可是标准的爽文男主的模板-zz安卓网

z4

    多亏了现在的游戏以及影视剧,很多人其实早就知道李白是个大剑客这件事。


    但这个事儿要是搁在十几年前,我还是个学生那会儿,毫不夸张的说:犹如晴天霹雳。


    你和我说那个一直写诗给我们背的是个行侠仗义闯荡四方的剑客?别开玩笑了。



photo_2023-01-18_05-47-44.jpg

    我还记得当时的教材辅助学习材料中,关于李白的部分旁边会有个边栏,里面会写着一些课外的小知识点(当然,对考试无益),那句“你知道吗?李白还是一位大剑客”在年少的我看来是那么的空洞,丝毫没有说服力。


   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,如今握着名为“百度”这件生杀大器的我拥有了寻找知识的能力,所以也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讲剑客李白的故事。




    穷文富武,要想练出一身好的武艺,家里的支持自然是少不了,毕竟练武总会受伤,要是没点家当,越练身体越差是肯定的了。


    李白的出身一直以来都是个悬而未解的谜,有说是来自西域的富商,有说是“官二代”(其父李客曾任城尉),又有说法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——总之不管哪一个,练武的前提条件已经满足了。




    大多说法都偏向于李白出生于“碎叶城”,也是今吉尔吉斯斯坦附近


    年少时的李白,崇尚道家思想,又喜好剑术,这让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起了念头。


    公元718年,18岁的李白,游历川蜀求学问道,隐居大匡山,往来旁郡。有诗为证,一首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便是创作于此年,那时的世道正是大乱的时候,我们的大剑客就这样上路了。


    在随后的公元725年,学成归来的李白又写下了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这几年的游历,并没有让李白知难而退,相反则是“愈战愈勇”。一句仗剑去国,怕是没少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”。



    舞台剧中的李白形象


    而他手中的佩剑,也就从此在他的诗中扎下了根。


    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;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”


    李白的这首《侠客行》在他的上千首诗词中并不算多显眼,我还是从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《侠客行》中知道这首诗的,但从《全唐诗》收录的李白的近千篇诗歌中,光“剑”就提到了103次中能看出,李白对于剑术的喜爱丝毫没有改变。




    《全唐诗》全书凡七百十七卷,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,


    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,其中李白被收录的诗词足足有上千首之多


    李白在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中自述:“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,指南死于洞庭之上,白禫服恸哭,若丧天伦。炎月伏尸,泣尽而继之以血。行路间者,悉皆伤心。猛虎前临,坚守不动。遂权殡于湖侧,便之金陵。数年来观,筋骨尚在。白雪泣持刃,躬申洗削。裹骨徒步,负之而趋。”


    这段自述完整地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:


    李白曾与四川的朋友吴指南同游于楚,吴指南不幸死于洞庭湖。李白穿着丧服,伏尸哀哭欲绝。为保护吴指南的尸体,即使猛虎前来,李白仍坚守不惧。随后李白将吴指南暂葬于湖侧,到金陵游历。几年后回来看,吴指南的筋骨还在。于是李白拭泪持刀,怀着诚敬之情,亲自洗削尸骨,包裹好背在身上,昼夜不离身。最后借钱将吴指南礼葬于武昌城东。